沈括(1051——1095),浙江杭州人。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科学家,曾任鄜延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。
1080年6月,沈括出任鄜延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。在鞍马劳顿之际,他仍致力于对陕北山川地貌的考察。他在延川永宁关发现一种近乎竹类的化石,他把发现的东西称为“竹笋”。“竹笋”有数百茎之多,“根干相连,悉为化石。”
在鄜延境内,沈括发现在沙石和泉水相杂的地方。常常冒出一股股黑漆一样的液体,当地百姓把这种演体叫“脂水”。他们用山鸡的尾羽把它沾起来,收集到罐子里,用来燃灯照明。但它冒出的浓烟,连帐子都熏黑了。凭着科学的直觉,沈括想到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了一些烟灰来制成墨,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网“延川石液”。由于这种“脂水”能够制墨,沈括便断言:“此物必大行于后世。”并高兴地写下一首《延州诗》:
二郎山下雪纷纷,旋卓穹庐学塞人。
化尽素衣人未老,石烟多似洛阳尘。
后来,沈括因为北宋和西夏之间著名的“永乐大战”的失利,得罪受到处分,并正式退出政治舞台。沈括晚年隐居梦溪,写作他的科学著作《梦溪笔谈》去了。在其《梦溪笔谈》里,写下了“鄜延境内有石油,旧说‘高奴县出脂水’,即此也”。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“石油”这一名词,并且预测:“盖石油至多,生于地中无穷,不若松木有时而竭。今齐鲁间,渐至太行京西、江南,松山大半皆童矣,造煤人未知石烟之利也。”他认识到陕北油田石油储藏量的丰富,认为石油可以替代松木,是一种有价值的燃料,而且地层下面蕴藏无穷,可供大量开采,甚至用之不竭。他对石油的评价,确实是很高的。
沈括所预测的“石油至多,生于地中无穷”的的观点,在千年之后的1907年得到验证。1907年,延安府的延长县城西门外,打出了井深81米且产油较旺的“延一井”,这就是“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”。从此,延安的石油迈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开采时期。